电动车论坛

标题: 精确速度控制,有意义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水穷云起    时间: 2003-3-28 13:32
标题: 精确速度控制,有意义吗?
用单片机控制,带速度传感,数字PID调节可实现精确时速控制。有多大意义?
作者: 京声    时间: 2003-3-28 14:28
标题: 精确速度控制,有意义吗?
没什么实际意义。价格还高了
作者: danxie    时间: 2003-3-28 21:58
标题: 精确速度控制,有意义吗?
其实不增加成本。

作者: 水穷云起    时间: 2003-3-28 23:59
标题: 精确速度控制,有意义吗?
不增加成本指的是在智能控制器的基础上,事实上比起普通型价格还是提高了。
作者: 崔工    时间: 2003-3-29 09:01
标题: 精确速度控制,有意义吗?
只是所谓读书人的做法,无工业化的意义
作者: 京声    时间: 2003-3-29 14:37
标题: 精确速度控制,有意义吗?
难说啊!诸位——这科技突飞猛进的年月。
人家拉姆斯菲尔德五角大楼国防部就喜欢专门研究精确制导式的导弹的,这不,伊拉克还用上了?所以还是继续让老水多投资点思路下去吧,说不定那天还真用得上……
作者: danxie    时间: 2003-3-29 21:06
标题: 精确速度控制,有意义吗?
我今天访问了杭州一个比较有名气的无刷电机制造厂,他们配套销售的无刷控制器用稳压二极管做控制器内部电源;用劣质的电解电容(假的ROBYCON)——在引脚处折弯90度;(虽然用了双面板——)手工焊接;粗糟的引线;劣质的插头。
声称2年翻修小于1%,终身包换!
我不信,理由如下:双面板只有在板基预热的前提下,焊接才有意义。电解电容的管脚严禁折弯;稳压二极管不能稳定供给2103工作所需电源;伪劣的电解电容不能在振动场合下使用8年(电动车的设计寿命一般为8年);保护功能参数非常离散(我测试了20多个控制器)。
你们说这样的东西能要吗?目前市场上的控制器大都类似这样的东西。貌似神离。
为什么要用单片机做控制器的理由(个人观点):对高速无刷电机的控制必须要这样做,用传统的33035,33033不能满足稳定驱动的要求了,有些复杂的保护功能他们不能实现了(如欠压监控与记忆,缺相保护,堵转保护等等)。
但是单片机的成本究竟比正规渠道进来的MC33035是贵还是便宜呢?——价格一样。
在浙江路桥大量的拆机零件应用于控制器,我不禁寒战。这样的东西谁买谁倒霉。1年1坏——谁受得了!
市场上不是没有好东西,价格高10元,没有人要!联想的柳传志说:中国没有企业家!——我深有同感。
全球500强企业里面,中国制造业有几个?但是GM,MOTOROLA,DELL,IBM,HP等他们进身500强凭的是质量,GM的利润率是50-70%,HP的利润率是70%,低于30%就是死路一条了。
目前有的电动车厂家将利润降到了100元,但是他们的规模简直是改锥工厂。妈的,不管是谁看见他们的制造过程,都不会买这样的产品。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使用单片机设计控制器?因为价格吗?大家都用脚走路好了,不用穿鞋还省鞋钱呢。
2000年上海大众的轿车在市场轿车的拥有量达到53%,靠什么?要是电动车厂如此生产桑塔纳,只要5万就能卖了,农机行业单缸机的价格跌破1500元,6缸机看来4000元就够了。
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买那样的车吗?要知道电动车的使用环境比汽车还要恶劣,其控制器的要求比汽车电子的要求还高。
一把烙铁,生产控制器,太他母亲的可笑了。
我问一个永康地区做控制器设计的(他的设计还算可以)工程师——你们的功率管做阶跃测试的数据有没有?他听不懂,只是问我你们用48N吗?
要知道48N也好,MC33035也好,TL494,LM339,LM358也好,产地与后缀的选择有多重要。他们知道个P。
我说我没有用LM339,我用239,他笑话我——你说错型号了。呵呵。用常温器件设计车用电路——我想笑,但是没有。

坚定不移走品牌建设,做好产品。有一点可喜的是:我买控制器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还是有人选择我。但是他们是在不知不觉当中使用的。并不是感觉质量是呼吸!
试想:整个电动车产业的质量非常稳定,只是价格都在2300以上,目前的电动车市场又会怎样?
...............
???
作者: 水穷云起    时间: 2003-3-30 01:19
标题: 精确速度控制,有意义吗?
如果我用139呢?是不是很贵?
作者: 水穷云起    时间: 2003-3-30 01:25
标题: 精确速度控制,有意义吗?
我赞成崔工的意见,电动自行车精确速度控制无现实意义。
我提出此问题是因为网友问的关于速度和限速的问题太多,希望通过此贴以正视听。




欢迎光临 电动车论坛 (http://ev5s.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