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论坛

标题: 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可靠的控制器方案??? [打印本页]

作者: 01    时间: 2008-12-22 13:29
标题: 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可靠的控制器方案???
目前,有很多的控制器方案生产厂家,控制器生产厂家只要买回来用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仿佛做控制器是很容易的事了,但是,跟据我们的调查,现在控制器的返回率还是据高不下,不管用哪个方案都是如此。
       有许多方案生产商在上门推销时,都说返回率是1%--2%,有的甚至说是0.5%--0.3%,但真正使用下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最要命的是:不管哪家的方案,在实验室里试验时都是很好的,试车时也是很好的,有时想用坏它都不容易。然而一上批量、一出厂,返回率还是下不来。
       对于这个问题,不知哪位大侠有什么高招?
作者: 归去来兮    时间: 2008-12-22 13:41
除了修炼内功,还有什么其他高招?
但修炼内功,是要增加成本的,不一定价格贵的品质就好,但品质好的价格一定贵。
小日本的产品可靠性高,你看人间那设计、那用料、那做工,同中国产品根本不一样。
作者: scott_allen    时间: 2008-12-22 19:04
控制器生产过程本身是一个集电子器件质量检测、电子元件生产工艺要求、线材选择要求、生产工艺质量要求等等一系列过硬的技术要求的,所以方案做出来,很多测试是没有问题的,但一经过大批量生产出了问题,那最主要还是在生产工艺上入手找问题,一个方案就算10%的返修,那还是有90%是可用的,这个90%合格比例是不应该去怀疑方案本身的问题,而是应该在器件质量,加工质量,线材质量等这些因素上下工夫。
现在很多厂家生产太寄托方案上,而忽略了生产工艺质量方面的提高,而且很多都不具备这方面生产能力的,认为控制器生产只是一个简单的组装过程,那是做不好的。
作者: 归去来兮    时间: 2008-12-23 12:05
“一个方案就算10%的返修,那还是有90%是可用的,这个90%合格比例是不应该去怀疑方案本身的问题,”这个值得商榷:
设计过程中也应该加入可靠性设计过程和措施,方案有问题也可能导致产品在一般情况下可用,特殊情况下损坏,不一定全都是元件和生产过程的问题。
而且一般来说,对元件要求苛刻的设计其故障率大于对元件要求宽松的设计。

总之,高可靠的产品都是相似的(从设计到生产等各环节都是高可靠的),低可靠的产品各有各的不可靠之处(任一环节出问题都将导致可靠性下降)。

[ 本帖最后由 归去来兮 于 2008-12-23 12:08 编辑 ]
作者: 01    时间: 2008-12-23 13:14
楼上说得有道理。我们曾遇到一种方案,电流基准的误差超过50mV时就会进入保护,由于分压电阻发热后阻值变化,车子时停时走,造成大批控制器退货,但是回来一测又是好的。
     这应该就是方案上的问题了。只是这种问题很难查到,做方案的也不会主动跟你说这个“误差允许范围”的。
作者: ckks    时间: 2008-12-24 09:49
电机的参数混乱是一个致命的,其实控制器损坏 和电机 按装 工人素质 极其相关 我通过一年的跟踪 按极其严格的按装 三防后 显然控制器做1%的损坏率不是神话,同样的电控你要给不同的厂家装配使用出现20%的返修也不要奇怪,现我们对电机的选择是 首选三相电感量要做到平衡 (当然误差是有的我们有数据) 还有同样转速的电机要合理的情况下选择电感量高一些的电机,还有自制了一台交流信号发生器 在给相线通电时来看它的电机磁饱时的电流值测试相对简单自制原理简单,当然是越大越好,电机线合理长度不要以为越长越好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吸收电路(是网友胡屠指导技术不对外公开),还有更多装配按装技术不一一谈来。。。
作者: yjz    时间: 2008-12-27 19:34
电感量低的电机会较早进入铁芯饱和区,一旦进入饱和区那电流上升速率可是非常之快的呀,如果控制器电流控制比较迟缓,功率管就会忍受过大的电流,那就比较容易损坏了.

这就是我们的产品一再强调要逐周限流的原因!
作者: sheji    时间: 2008-12-28 23:02
就设计的技术方案而言,可靠性的判断,首先是要满足方案理论上的可行,其次考虑所用材料、器件在设计规定的范围内离散变动时的可行,最后考虑什么样的生产规模可以完成这一方案。如果都能达到,那么就是可靠的方案。

一个好的方案,并不是只是按图索骥的堆起来就能生产出可靠性高的产品的,它需要配套生产的管理。包括原材料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品质管理等。

那种根据某厂的生产水平而修正、特制的方案无疑会更符合该厂的实际,但却不具有通用性、标准性,就是缺乏广泛性。

例如某控制器厂,习惯于采用低劣的元器件,以及使用不符合设计参数要求的元器件来生产,就对方案作了重新修订,使之可以用。因为这样做了,很多隐含的问题就出来了,为了弥补它,就派生出了诸多的“方法”“技巧”,甚至把它作为某某优点、特长加以亮点。消费者看到了这些亮点都以为,哇,好东西,先进技术哦,殊不知更差。


作者: 01    时间: 2008-12-29 09:55
现在的方案都说是逐周限流+相电流保护+短路保护的。按方案厂的说法是不该烧MOS的了。但使用下来,返回与原来的PIC16方案差不多,有些客户那儿甚至还不如原来的好。
作者: 控制器123    时间: 2008-12-29 12:44
yjz说的即是,电机也要提高.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5 11:39
从产品的角度看,可靠性比性能显得更重要一些,只有稳定可靠了,才能去追求更多的完美!
   众观大江南北,控制器的各种方案比比皆是,孰好孰坏也是众说纷纭,不过搞了那么久的开发,也感觉到了控制器行业的不易,有些公司为了降低一点点成本,在软件上想了很多办法,有点投机取巧的意味;有的公司则是百年老店的做法,至少从硬件设计上看还是注重追求品质的。从研发的角度看可靠性,建议还是好好研究一下电流环的做法,也不要轻易认为你的AD分辨率足够高了,速度也够快了,就可以每次精确的采样到电流峰值,噪声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仅利用AD采样来做短路保护的同志应该要多关注一下噪声的问题,如果电流保护阈值设得不好,等到量产了会发现“相对”比较容易误动作的吧,当然有些单片机里是集成了比较器,所以另当别论了。方案提供方和控制器生产厂家之间还是存在一点点博弈的,相信这里有一部分人应该有体会的,呵呵!
    作为生产厂家,用料和工艺上也是有相当大关系的,用差的mosfet和好的mosfet返修率是相差很大的,当然其他器件的品质也是一样重要的,相信很多人都应该深有体会的。
    作为一个工程师,我为控制器行业成为今天的局面感到很惋惜,价格战现在是不变的主题,但是应该保证一定的品质,控制器厂家之间不知道哪天能够少点恶意竞争,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大家应该联合起来,抵制低价竞争,还有建议想做大做强的公司,还是要多注重一点公司的研发投入,相信自己公司具备开发能力了,才有可能走的更远!
作者: 01    时间: 2009-1-6 10:17
楼上说得对。控制器不能再打价格战了,不然到后来,整个行业都会受损害。
作者: yjz    时间: 2009-1-7 22:01
原帖由 01 于 2008-12-23 13:14 发表
楼上说得有道理。我们曾遇到一种方案,电流基准的误差超过50mV时就会进入保护,由于分压电阻发热后阻值变化,车子时停时走,造成大批控制器退货,但是回来一测又是好的。
     这应该就是方案上的问题了。只是这种问 ...


这应该是元器件选配不合格.

模似电流取样放大热稳定性是很难做好的,这也是促使我们开发用AD直接采样电流的缘由之一.

一般控制器电流取样也就80mV左右,你受热后要偏差50mV以上那就意味着原来限流15A的控制器受热后限流可能变化为6A或25A,这样的结果即使方案中不设保护出厂后还是要出问题的.
作者: yjz    时间: 2009-1-7 22:05
原帖由 01 于 2008-12-29 09:55 发表
现在的方案都说是逐周限流+相电流保护+短路保护的。按方案厂的说法是不该烧MOS的了。但使用下来,返回与原来的PIC16方案差不多,有些客户那儿甚至还不如原来的好。

问题是: 现在的方案都说是逐周限流,真正做到的却不多. 至于鉴别逐周限流的方法我有文章专门论述过.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8 16:43
哎,我想市场上现在用的控制器应该基本上大多是逐周限流的吧,其实本人曾经分析过一个公司的方案,不仅软件上有做逐周限流,可能硬件上也做了,只是比较隐蔽,不能完全确定。一个稳定的方案,逐周限流是最基本的,我想一般应该都做的吧,好像也没那么难吧,不解!
作者: yjz    时间: 2009-1-8 20:21
现在市场上用的控制器大多数都不是逐周限流的,  做逐周限流并不难,问题出在单片机运算能力上,只有资源合适、程序编排恰当的方案才能够做成逐周限流.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09:22
现在市场上大多数楼上认为的没做逐周限流的控制器,似乎也并非完全象你所认为的那样没做该控制,很多有可能是电流被调大了,逐周限流的作用有所减弱,在电流上不容易看出来吧,很多靠解密获得代码的容易犯这个错误!知道了逐周限流的原理,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要实现这点似乎没那么困难吧,还有,目前用在电动车控制器上的单片机,从功能上看似乎基本都能满足要求了吧,只是本身的可靠性等有所差异,我倒是认为那些经常说什么大马拉小车之类的话,有点诋毁人家的味道,只是感慨一下,不是针对楼上的!

[ 本帖最后由 ericfly 于 2009-1-9 09:41 编辑 ]
作者: 归去来兮    时间: 2009-1-9 09:55
逐周限流很容易,硬件实现比如3842就做的很好,软件实现需要高速A/D转换器,电动车控制器用MCU的AD转换速度够吗?

我用DSP习惯了,8位MCU有点用不来了(速度太慢)。。。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0:07
你怎么就认为晓得逐周限流的原理方案开发者就一定会在程序上去实现逐周限流呢?

跟你说个事吧,上次我去参加英飞凌研讨会,英飞凌公司的人私底下抱怨一些方案套用了pic的编程思路,根本没发挥出x846芯片的优势,即使x846芯片为电机应用专门设了霍尔信号输入口,但那些人就是不知道去运用,还是只用pic的128us查询法,你说,这样毫无创新意识的开发人员,怎么可能动脑筋去做逐周限流?

再拿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发成功的单芯片方案来说,我们板子卖了怎么多,atmel公司的人告诉我外面拿我们的板子去仿制破解的也不少,可有几个仿制破解成功的?上次南京一位老兄来电话说昆山某企业正在仿制我们的版子,计划年底投产,我当时就笑了笑,告诉他年底肯定出不来,果不其然, 现在产品出来了吗?

还有,在avr论坛见过一网友拿着刚开发出来的mega48板子在nb,可板上老大一块lm358躺在那儿,问他为什么不把358去掉,他起先还嘴硬说用358电流控制好,后来熟悉了才实话告诉我他也想去掉358,但去掉后电流就不受控.

去掉358只是利用了mega48独有的资源,在编程时用点技巧就行了,这本不应是难的事,可国内又有几个人能去掉呢?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0:12
原帖由 归去来兮 于 2009-1-9 09:55 发表
逐周限流很容易,硬件实现比如3842就做的很好,软件实现需要高速A/D转换器,电动车控制器用MCU的AD转换速度够吗?

我用DSP习惯了,8位MCU有点用不来了(速度太慢)。。。

现在大部分方案仍在用128us中断法,根本不可能去做逐周限流.
作者: 归去来兮    时间: 2009-1-9 10:23
原帖由 yjz 于 2009-1-9 10:07 发表
你说个事吧,上次我去参加英飞凌研讨会,英飞凌公司的人私底下抱怨一些方案套用了pic的编程思路,根本没发挥出x846芯片的优势,即使x846芯片为电机应用专门设了霍尔信号输入口,但那些人就是不知道去运用,还是只用pic的128us查询法,你说,这样毫无创新意识的开发人员,怎么可能动脑筋去做逐周限流?


我知道PIC16F系列以上是有“电平变化中断”的,霍尔信号输入完全可以用实时中断处理的,为什么用什么128us查询法啊?不明白。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0:27
主要是干扰,用“电平变化中断”对干扰比查询法敏感多了,所以大部分人求稳宁愿用耗资源的查询法.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0:34
dsp也用过的,速度的确是比8位机要快,但是在这几十块钱一个的电动车控制器上似乎成本无法接受。只是有一点不明白,hall的中断方式和查询方式我都做过,为什么你偏偏认为这个128us的查询方式就不能做逐周限流呢?真的很不解!难道你认为只有一条途径可走吗,说话太绝了不好,这个控制器似乎真正做好的人不多,但并不代表有能力做好的人不多,大江南北还是人才济济的,只是很多精英根本没有加入这个行业而已,作为工程师,还是谦虚点好啊!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0:40
原帖由 ericfly 于 2009-1-9 10:34 发表
dsp也用过的,速度的确是比8位机要快,但是在这几十块钱一个的电动车控制器上似乎成本无法接受。只是有一点不明白,hall的中断方式和查询方式我都做过,为什么你偏偏认为这个128us的查询方式就不能做逐周限流呢?真的 ...

从你这句话我就知道:
1.你并不了解逐周限流原理.
2.你没有用8位单片机开发过控制器产品.

嘻嘻^_^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0:44
如果没做过,会说这样的话吗?(我用dsp是做工控的,不是在这个控制器上的。)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0:51
yjz,请教你一下,用你的话讲,用128us查询法的就做不到逐周限流了,那晶汇最后版本的pic16f72就没有做逐周限流了吗?你就这么肯定吗!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0:54
用dsp当然轻松了,AD转换一次几百ns,在一个64us PWM周期里你想检测电流几次都行,但用8位机做就很辛苦,一次AD转换要十几、几十个us,控制器也不仅仅是控制电流,你还得检手柄检电压检其它什么的, 程序编排不好就来不及了.

所以有的方案电机转速一高就飞车,程序根本没空去检手柄,光顾换相了.
作者: 归去来兮    时间: 2009-1-9 10:57
原帖由 yjz 于 2009-1-9 10:27 发表
主要是干扰,用“电平变化中断”对干扰比查询法敏感多了,所以大部分人求稳宁愿用耗资源的查询法.


原来如此,多谢指教。

因为BLDC固有的转矩脉动,在工业上用的很少(纺织业还有用,不过那个要求不高,不需要高级调速器)。PMSM倒是有用相位信号的,不过也没用过霍尔,而是光电编码器上的U、V、W信号,现在的PMSM还是用“无相位传感器控制”的比较多。

[ 本帖最后由 归去来兮 于 2009-1-9 10:58 编辑 ]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0:57
原帖由 ericfly 于 2009-1-9 10:51 发表
yjz,请教你一下,用你的话讲,用128us查询法的就做不到逐周限流了,那晶汇最后版本的pic16f72就没有做逐周限流了吗?你就这么肯定吗!

晶汇不仅pic没做,cy也没做.

其实逐周限流只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见效果,一般应用有与没有区别不大.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0:59
呵呵,你这个人太偏执了,不要以为人家都是傻瓜!
作者: 归去来兮    时间: 2009-1-9 11:01
原帖由 yjz 于 2009-1-9 10:54 发表
所以有的方案电机转速一高就飞车,程序根本没空去检手柄,光顾换相了.


这方案也能卖?看来消费品行业要求真低。。。
作者: 归去来兮    时间: 2009-1-9 11:05
原帖由 yjz 于 2009-1-9 10:54 发表
用dsp当然轻松了,AD转换一次几百ns,在一个64us PWM周期里你想检测电流几次都行,但用8位机做就很辛苦,一次AD转换要十几、几十个us,控制器也不仅仅是控制电流,你还得检手柄检电压检其它什么的, 程序编排不好就来不及了 ...


原来是这样的逐周限流啊,这个同平均值限流效果上区别不大。
类似UC3842那样的逐周限流才高级,对于降低功率管发热会有明显效果。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1:09
原帖由 归去来兮 于 2009-1-9 10:57 发表


原来如此,多谢指教。

因为BLDC固有的转矩脉动,在工业上用的很少(纺织业还有用,不过那个要求不高,不需要高级调速器)。PMSM倒是有用相位信号的,不过也没用过霍尔,而是光电编码器上的U、V、W信号,现在的 ...

不客气,大家相互学习嘛.

当初开发方案采用电平变化中断检霍尔时,曾烧了上几十个MOS管,都是干扰误触发引起的,后来找到办法才完美地解决了.去年我去21IC论坛逛,发现程序匠人也碰到与我一模一样的情景,正在论坛发帖求救呢.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1:17
原帖由 ericfly 于 2009-1-9 10:59 发表
呵呵,你这个人太偏执了,不要以为人家都是傻瓜!

因为器件性能所限而做不成逐周限流怎么会是傻瓜呢?我对晶汇一直是怀有深深的敬意的,你可以查查我以前的帖,我始终认为没有晶汇在无刷电机控制器技术上的突破就没有电动车行业的今天.

不知你老兄为何一定要认为晶汇是做了逐周限流的呢?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1:20
原帖由 归去来兮 于 2009-1-9 11:05 发表


原来是这样的逐周限流啊,这个同平均值限流效果上区别不大。
类似UC3842那样的逐周限流才高级,对于降低功率管发热会有明显效果。

逐周限流就是在每个PWM周期内对电流检测、控制一次,当然多多益善,可惜做不到.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1:24
打个比方,如果人家在程序里对峰值电流控制的阈值有做调整,并非固定不变的,难道你觉得你就一定能测出来!
作者: 归去来兮    时间: 2009-1-9 11:25
其实工业控制上,电流环的取样周期是在1MS以上的,一般1-3MS。。。不需要每个周期内控制电流,当然矢量算法是要每周期检测电流,但那是为了计算电机转子角度进行矢量换算的,不是为了控制电流啊。
只有短路保护才要求几US内动作(具体同功率管的“耐量”有关)。。。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1:26
测还是能测的,只是光用这个示波器的普通探头已经很难分辨了!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1:26
由于电机是个电感负载,电流不会突变,所以正常情况下逐周限流与几周限一下流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有在电机绕组局部短路或换相错误等特殊情况下才会发挥作用.
作者: 归去来兮    时间: 2009-1-9 11:29
原帖由 yjz 于 2009-1-9 11:09 发表
当初开发方案采用电平变化中断检霍尔时,曾烧了上几十个MOS管,都是干扰误触发引起的,后来找到办法才完美地解决了.去年我去21IC论坛逛,发现程序匠人也碰到与我一模一样的情景,正在论坛发帖求救呢.


“匠人”对电动车控制也没多少经验,老谢经验还多些。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1:33
原帖由 ericfly 于 2009-1-9 11:24 发表
打个比方,如果人家在程序里对峰值电流控制的阈值有做调整,并非固定不变的,难道你觉得你就一定能测出来!

肯定能测出来,你程序上做任何一点输出波形上的变动,那怕几个ns,我们都能测出并打印下来,所以现在那些拿着芯片去找破解公司的都是些笨蛋,该来找我们,我们测出波形还能给他做出c源代码^_^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1:39
老兄,细心点有一定仪器是能测出来,之前我也补充了。但我还是要说,自信是好事,但是过度自信就有点那个了,呵呵!
你既然这么牛,能不能和晶汇一样用比较差的功率管,做这么大批量,看看谁的故障率低,和他一争高低呢!呵呵!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1:40
我可以告诉你,晶汇现在峰值电流控制的阈值比以前要小一些,这应该与它下管用4145而不是以前的1010有关.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1:43
你刚才不是说晶汇没做逐周限流吗,怎么又有“晶汇现在峰值电流控制的阈值比以前要小一些”的说法了啊!人家控制方式可能和你不一样,你就能说人家没做了吗!呵呵!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1:47
原帖由 ericfly 于 2009-1-9 11:39 发表
老兄,细心点有一定仪器是能测出来,之前我也补充了。但我还是要说,自信是好事,但是过度自信就有点那个了,呵呵!
你既然这么牛,能不能和晶汇一样用比较差的功率管,做这么大批量,看看谁的故障率低,和他一争高 ...

我们控制器开发时上下管都是用3135来做的,限流值17.5A,在整车厂的爬坡试验中曾胜过晶汇.另外我们的输出短路保护也比晶汇做得好.

当然,有些方面我们是不如晶汇的.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1:50
原帖由 ericfly 于 2009-1-9 11:43 发表
你刚才不是说晶汇没做逐周限流吗,怎么又有“晶汇现在峰值电流控制的阈值比以前要小一些”的说法了啊!人家控制方式可能和你不一样,你就能说人家没做了吗!呵呵!

峰值电流控制与逐周限流有关系吗?几个周控制一下峰值就不可以,难道非得每周控制才叫峰值控制?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2:23
呵呵,那怎么没听见人家都在说你们公司比晶汇还牛啊!
还是不要给人家乱下结论的好,毕竟人家的程序不是你写的,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当然也不能盲目崇拜!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2:46
原帖由 ericfly 于 2009-1-9 12:23 发表
呵呵,那怎么没听见人家都在说你们公司比晶汇还牛啊!
还是不要给人家乱下结论的好,毕竟人家的程序不是你写的,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当然也不能盲目崇拜!

我看你适合搞政工,手里拿顶帽子照张相还是蛮帅气的^_^

真冤枉啊,实事求是说了自已的观点就成了乱下结论?

其实,你也可以说说自已的研究结论嘛,如果你说得有理,我不是不可以认错改正自已的观点.

[ 本帖最后由 yjz 于 2009-1-9 12:52 编辑 ]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2:58
兄台,讲话的确要实事求是,cypress里面就有模块完全可以做到逐周限流的,可能你也是知道的,不要太低估自己,但是也不能过于自信吧。
你讲的东西根本无法让我赞同,但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呵呵!
我一直相信技术多交流比较容易进步,但是如果带有一定广告性质,似乎不太合适,我看马上这帖要变成非技术的辩论赛了,已经没有多大意思了,还是算了吧,呵呵!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3:03
33035里早就有了逐周限流,人家很多年前就做了,我们现在还在为这个争来争去,想想似乎有一点悲哀,呵呵!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3:05
原帖由 ericfly 于 2009-1-9 12:58 发表
兄台,讲话的确要实事求是,cypress里面就有模块完全可以做到逐周限流的,可能你也是知道的,不要太低估自己,但是也不能过于自信吧。
你讲的东西根本无法让我赞同,但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呵呵!
我一直相信技术多交 ...

不要保守嘛,cypress里面那个模块可以做逐周限流?说出来听听总无妨吧?

不要玩点到即止的游戏哦,我这人领悟力差,听不懂我要刨根问底的.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3:08
原帖由 ericfly 于 2009-1-9 13:03 发表
33035里早就有了逐周限流,人家很多年前就做了,我们现在还在为这个争来争去,想想似乎有一点悲哀,呵呵!

哈哈,33035我也玩过,你用过33035里的逐周限流比较器了吗?据说很多人都不敢用呢.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3:10
如果真不知道,还是建议你好好看看资料吧,这样对你也有好处,多说也无益,还是不要斗气吧!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3:14
我看你才不知道吧?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装懂又有什么意思呢?

你说说33035的方案中有那一个电流控制是做到逐周限流的?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3:19
人呢不要多说什么狠话,谦虚点也不是什么坏事,虽然听说你是什么所谓的总工,今天看来你还要好好修炼修炼,主要是指你的个人涵养,对你的技术能力不做评价,因为没有接触过!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3:20
不要以为看了本33035的手册知道了33035有个逐周限流比较器就以为用33035能做出逐周限流来,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33035的那个逐周限流比较器没几个人敢用,你知道为什么吗?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3:23
原帖由 ericfly 于 2009-1-9 13:19 发表
人呢不要多说什么狠话,谦虚点也不是什么坏事,虽然听说你是什么所谓的总工,今天看来你还要好好修炼修炼,主要是指你的个人涵养,对你的技术能力不做评价,因为没有接触过!

认同你的观点就是谦虚,你是不是这么认为的?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3:25
那我也告诉你,欧洲有个很牛的公司,就是用这个你认为不怎么样的33035做的一个产品,而且是他的一个重要的产品,不客气一点讲,你总不怀疑人家的水平不如你吧,人家是充分利用了33035里面的资源的,好像没听说象你说的那样人家不敢用这个逐周限流吧!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3:28
认不认同我的观点都是无所谓的,只是我觉得如果你真的仔细研究过psoc单片机,难道真的没发现他有可以做逐周限流的模块吗!!!好的东西还是自己去发掘比较有乐趣,呵呵,还是好好看看再说吧!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3:32
谢谢你佐证我的观点,我说怎么外国的科技发达呢?国人不敢用、用不好的东西在外国人手里就运用自如了..

但是你还是没有说国内那家33035方案是用了逐周限流比较器的呀?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3:35
你这么说,相信有没用好的例子,但是你也不要说人家的东西有问题,还是我们自己多琢磨琢磨好!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3:37
原帖由 ericfly 于 2009-1-9 13:28 发表
认不认同我的观点都是无所谓的,只是我觉得如果你真的仔细研究过psoc单片机,难道真的没发现他有可以做逐周限流的模块吗!!!好的东西还是自己去发掘比较有乐趣,呵呵,还是好好看看再说吧!

我觉得你更可以研究研究COSP单片机,他做逐周限流的模块才是一级棒,当然,好的东西还是自己去发掘比较有乐趣,呵呵,咱也只能点到为止了^_^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3:39
还有,要声明一点,我不是什么人家公司的托,只是发表一点个人的观点,未必正确,也没有抨击yjz的意思!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3:41
原帖由 ericfly 于 2009-1-9 13:35 发表
你这么说,相信有没用好的例子,但是你也不要说人家的东西有问题,还是我们自己多琢磨琢磨好!

我什么时候说过人家的东西有问题呀,不敢用不等于有问题吧?也许压根儿就是你不懂人家那个东西呢?

看来你的理解能力比我还差.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3:45
原帖由 ericfly 于 2009-1-9 13:39 发表
还有,要声明一点,我不是什么人家公司的托,只是发表一点个人的观点,未必正确,也没有抨击yjz的意思!

你不必解释,我不会怀疑你是晶汇的托,晶汇的老史我见过,人家是个与世无争值得尊敬的好人,绝对不是你这种人!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3:46
你能做人家总工,我不怀疑有你的独到之处,呵呵,只是实在无法让我信服罢了,当然,我们是毫不相关的人,不需要有太多认同感!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3:48
呵呵,算了,从你的这些话里,就能感觉到,你很难达到人家的那个境界!

[ 本帖最后由 ericfly 于 2009-1-9 13:50 编辑 ]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3:54
你又错了,我不是什么总工而是打工的,我们总工和晶汇的老史还是大学同学呢.

瞧你,情报不准扔砖扔错人了吧?

下次你来通知一声,我把我们总工骗来让你扔个痛快^_^
作者: ckks    时间: 2009-1-9 13:55
不用吵了 方振兄对于无刷电控的开发理解是行内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对于用CYPRESS 现有的版本做逐周检流是相当困难而不易的 听说AD转换一次要的时间长的让人吃不消,后来版本咱不知,至于用33035吗做可以用里面的运放,但是启动声音上面怕是难以搞定,它里面并没有换相补偿,还有逐周检流 不逐检检流 要电动车上运用并不是别人想的一样的 有明显区别,损坏率也不是太明显,还有中国人在芯片的运用上发挥到了极致不管你相不相信,咱们做出了好多方案老外叫了声“我的上帝”我和国外技术员打过些交道其实他们和咱们这边一样知识面并不一定广,并不神,当然个别咱就不讨论了。(还要说一句晶汇的控制器是跑在了别人前面但是他的损坏率决不是最低而是一般有证句不相信的请到我们这边一整车厂三包件库里让你见识见识小山是怎样堆成的)呵呵。  

[ 本帖最后由 ckks 于 2009-1-9 13:59 编辑 ]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3:57
yjz的名号我也只是在这个论坛上看过,似乎前面有人称呼你总工,我也就冒用而已,我也没有刻意去打听什么情报,更不想扔什么砖,只是随便说说罢了而已!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4:05
呵呵,我虽然不是总工,但别人是随便说说还是针对性有目的而来总还看得出来,29号注册的马甲,总共23个回帖大概都在这帖里了吧?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4:09
呵呵,朋友,你似乎很介意啊,我也就是看了这个帖子颇有感慨,一时兴起多说几句而已,没有其他目的,是你想多了!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4:30
谈不上介意不介意,只是觉得你有点特别罢了.

一般人也就就事论事,但你却在就事论人,技术上有争吵是正常,你认为对方的观点错就直言错了,根本不必谦虚,也不应该谦虚.,我也从没遇到过技术交流谦虚的单位.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4:35
我的本意并没有你所谓的就事论人的意思,也有可能是我表达不够清楚,或者是你自己往这个方向联想罢了吧,哈哈!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4:39
认同你逐周限流在电动车控制器里是很重要的一项,只是我实在不认为实现起来有你所认为的那么困难,每个人写程序都有自己的思路,我们真的不要轻易说人家如何,我也无意与你争什么对错,更别说刻意说你个人了,呵呵!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4:51
你太乐观了,什么人写程序能有自己的思路?那些硬件软件都有开发能力的单位,只要两者缺一,, 就不可能真正有自已的思路.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4:55
人家怎么样也没必要这么评价别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了,如果有好的地方,当然要去学习,如果真的发现有不妥当的地方,有时候提醒一下也是一件好事!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5:06
我一般不会去评介具体的单位和个人,除非有人先来胡扯.

这个帖既然是讨论控制器方案的,我当然会对影响到控制器可靠性的问题表达我的看法,不然还讨论什么呢?

[ 本帖最后由 yjz 于 2009-1-9 15:24 编辑 ]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5:22
如果真的是给大家一些技术上有用的建议,那是值得赞扬,就怕是做广告的成分多了,就让人感觉不怎么样了,呵呵!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5:35
我们是控制器行业的生产单位,要求我们做到象雷锋那样毫不利已估计不太现实,在技术交流的同时安插一些广告内容也并非不可,CCTV在精彩节目中不也经常插播广告吗?关键是我们从不糊弄人,总是言之有物, 对技术问题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据实相告.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5:45
相信你也没什么恶意吧,只是有时候不要说的好像就你可以做到,人家都做不到似的,这个行业里做的好的还是大有人在的!说话也不要那么绝对,人家128us查询的难道就做不到逐周限流了吗,我不这么认为,目标是只有一个,可是实现的方法未必只有一个,你认为那样做不到,不代表别人做不到,呵呵!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5:49
你别光有结论没有论证过程,PIC的128US查询肯定是不会有逐周限流,如果你坚持有,请出示理由.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5:55
我做不到那么无私的把自己的劳动成果给大家分享,这个我得承认,如果你能做到,你就在这里给大家讲个课好了,如果这样相信大家都会感谢你的!
这个 “逐周限流” 真的有那么复杂吗,呵呵!
人家做的pic的有没有,我不去管他,但我自己做的软件里是带了的,只是不是pic的方案而已,但我相信有一些pic方案里也是有的!只是很多时候已经很难体现出来了而已!

[ 本帖最后由 ericfly 于 2009-1-9 15:57 编辑 ]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6:08
这谈不上无私不无私,只要你知道逐周限流是怎么一回事你就晓得为什么128US查询做不到逐周限流.

逐周限流要求AD每64US对电流采样一次,8位机的运算能力无法在64US中断上再嵌套128US的中断,更何况PIC程序设计原本就是只在128US查询中断里才对电流采样,也就是说IC是两个周期采样一次电流.

这你总该明白我为什么那样肯定128US查询肯定不会有逐周限流了吧^_^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6:13
那你为什么那么一门心思的认为人家都是“128us”才做一次中断查询呢,呵呵,其实很多方案后来都已经变化过了啊!而且为什么要用到中断嵌套呢,实现的方法还是挺多的吧!呵呵~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6:15
一个人做没做过方案,懂不懂逐周限流,只要涉及到实际问题的几句话就马上明白了.有些问题,没做过的人是想不到的.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6:17
查询的时间事实上很多方案已经不是128us了,说了半天终于明白我们俩关注的字眼还不太一样,呵呵,我是看着你说的查询了,你是盯着128us了,还有cypress里的硬件模块的确能实现逐周限流的,我不是和你争论什么,呵呵,别激动!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6:18
我当然有理由认为人家都是“128us”才做一次中断查询了,如果你做过方案,你肯定也会知道为什么!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6:22
你担心中断间隔太短,主循环用时太长吗?难道你认为所有的单片机都做不到吗!事实上,程序结构设计合理,是能够做到的!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16:23
原帖由 ericfly 于 2009-1-9 16:17 发表
查询的时间事实上很多方案已经不是128us了,说了半天终于明白我们俩关注的字眼还不太一样,呵呵,我是看着你说的查询了,你是盯着128us了,还有cypress里的硬件模块的确能实现逐周限流的,我不是和你争论什么,呵呵, ...

这个没必要和你争论了,我说出我的观点,信不信由你.
作者: ericfly    时间: 2009-1-9 16:27
如果电流采样时间是128us,pwm周期是64us,当然做不到逐周限流了,顶多也就2个周期处理一次而已,但是如果是一个周期处理一次的话,难道还不是逐周限流吗,呵呵
作者: 归去来兮    时间: 2009-1-9 16:48
PIC的A/D也可以产生中断,如果转换1次中断1次,周期还不到64US啊,难道不能在中断中处理限流运算?
也可以用PWM中断来读A/D的吧?DSP做电机驱动一般用PWM周期来同步A/D转换(一般都要多路A/D)。

不过真的需要逐周限流吗?在有硬件(或软件)短路保护的前提下,电流突然变化在几毫秒后处理并不会烧管子,也不会带来很大的扭矩冲击,因为几毫秒的时间能量有限,何况还有电机直流电阻限制最大电流,绕组电感限制电流短时间内突变呢?

[ 本帖最后由 归去来兮 于 2009-1-9 16:54 编辑 ]
作者: yjz    时间: 2009-1-9 23:15
那些抄袭仿制PIC程序的人的水平高低我不清楚, 不过我估计也高不到那里去,一个真正的高手是不会也不屑去嫖窃别人的产品的. 但晶汇的研发实力我是知道的, 晶汇控制器是我们测试过的控制中程序上最少BUG的, 如果PIC和CY片上资源能做逐周限流,我相信它一定会做.

至于说逐周限流有无必要,那是见仁见智的事,大概搞过单片机的人都玩过循迹小车这类小玩艺儿吧, 你可以试试将循迹识别时间间隔调大,小车的轨迹会发生那些变化,当然,实验应该在转弯弯道上以模仿控制器电流限流时的情景.
作者: 归去来兮    时间: 2009-1-10 08:31
由于电机及其驱动系统都具有惯性,所以速度控制的采样周期不能太短,一般非伺服电机取样周期10-20MS,伺服电机2-5MS。在此前提下,电流环的取样周期一般1-5MS足够了。每秒几百次的调节,其实机械系统的响应是跟不上的。
作者: yjz    时间: 2009-1-10 10:12
呵呵, 给你两个数据:

1. 低速时电机绕组电流从零上升到限流值大约300~500us;

2. 高速时电机换相周期小于1ms.
作者: 归去来兮    时间: 2009-1-10 10:38
电流突变的原因一般有2种:1负载突变,2速度给定突变。一般的控制系统要求在这2个突变发生时可以有数MS-数十MS的响应过程(允许短时间过冲,这个调节时间不会造成物理损坏)。在一般的机械传动系统中,这2种情况发生的频率并不高(不会每秒几十次导致系统不稳定)。
而除此2项原因以外的突变基本是突发故障,那属于保护机制发挥作用的情况,不属于速度环和电流环的控制过程。
作者: luowc    时间: 2009-3-23 18:53
顶一个啊,讨论好激烈哦!
作者: z18497    时间: 2009-3-29 14:26
请问:同步整流就是通过在PWM关闭期间打开对应底管,这和电子刹车是 一样啊,是否会产生电子刹车的 制动效果呢?如果是的 话,那同步整流岂不是在电子刹车?




欢迎光临 电动车论坛 (http://ev5s.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