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刹车信号灯;急刹爆闪灯

电动车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16|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极板软化的形象解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11 22: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齐鲁
我曾经给到访的网友做一个比喻,在正常的电池中,电池正极板的氧化铅是由α氧化铅和β氧化铅组成的。其中,α氧化铅好像是乔木的树干和树枝,β氧化铅好像是树叶。而光合作用主要是树叶,当然树干也会由一些光合作用,但是很少,主要是靠树叶。而光合作用是维持大树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没有光合作用,大树将死亡。
这个大树有一个奇特的特性,就是树枝干一旦参与光合作用,将变成树叶。如果树叶多了,光合作用会增加。但是,树枝少了,没有支持作用,树叶会重叠,互相遮挡,也使得光合作用下降。
产生这个效应的原理就是α氧化铅只能够在碱性环境中生成,在酸性环境中只能够生产β氧化铅,而电池是在酸性环境中工作的。如果α氧化铅一旦参与放电,再充电就只能够生成β氧化铅。也就是树枝和树干变成了树叶。开始的时候,光合作用也可能增加,但是很快树叶堆积在一起,遮挡了阳光,光合作用反而下降了。
树枝和树干少了,我们就说电池的正极板软化了。一堆没有树枝和树干连接的树叶,就会脱离正极板。所以加液的时候,在充电析气的时候,β氧化铅就脱离了极板,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黑液”。
产生正极板软化的原因比喻如下:
大电流放电状态。电池正极板表面的氧化铅参与反应快,深层的氧化铅反应以后形成的局部硫酸已经转化为水了,缺少参与反应的硫酸,而隔板中的硫酸扩散首先达到表面,所以表面的α氧化铅液被迫参与反应,再充电以后就形成了β氧化铅。树枝就变成了树叶,正极板软化就产生了。
如果采用比较缓慢的放电,硫酸扩散可以供给深层的氧化铅参与反应,树枝的损失就少一些。
这样,大电流放电是电池产生正极板软化的第一位原因。所以电摩的电池多数都会有正极板软化的现象产生。
第二个原因,就是深度放电。就是表面的β氧化铅已经不够用了,所以α氧化铅也不得不参与反应,也形成了树枝变成了树叶,导致正极板软化。
正极板软化,会使得脱落于树枝的树叶会遮挡阳光,也就是术语中说的脱落的氧化铅会堵赛通孔,形成了半通孔和闭孔,堵塞了硫酸的通道,使得被堵塞的氧化铅不能够参与反应,电池的容量也会明显的下降。
电池正极板析气,会产生对正极板的冲刷作用,也会使得正极板软化产生。所以,大量析气不仅仅是会产生失水,而且也会形成一些正极板软化的条件。
就我一般的经验来说,我这样讲,如连画图,网友都会形成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的。
2#
发表于 2004-11-11 23:22:1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极板软化的形象解释

你的网站不能访问了
好象是域名的问题
快解决呀
3#
发表于 2004-11-12 08:10:4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极板软化的形象解释

通俗易懂  好
4#
发表于 2004-11-12 09:54:4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极板软化的形象解释

说的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2 10:14:2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极板软化的形象解释

下面引用由wait2004/11/11 11:22pm 发表的内容:
你的网站不能访问了
好象是域名的问题
快解决呀
您好
原来是http://www.97cn.com/ddc
现在改成http://ddc.97cn.com
6#
发表于 2004-11-14 20:21:2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极板软化的形象解释

佩服   好极了!!!!!!!
7#
发表于 2004-11-14 20:44:26 | 只看该作者

[推荐]极板软化的形象解释

赵老师早就介绍过这篇文章
8#
发表于 2004-11-18 11:40:56 | 只看该作者

[推荐]极板软化的形象解释

是的,这是我发表在本论坛上的帖子,怎么作者名字改为“齐鲁”了?好笑!
9#
发表于 2004-11-18 12:16:54 | 只看该作者

[推荐]极板软化的形象解释

可能是“齐鲁”从这里盗窃了赵老师的成果,发表到了其他网站,并且被97CN先生转贴过来了。。。不过这更说明了赵老师的理论有强大的指导性。
10#
发表于 2004-11-18 13:21:2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极板软化的形象解释

没抄错就不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电动车论坛 ( 京ICP证041302号 )

GMT+8, 2025-4-11 14:29 , Processed in 0.0936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